起跑线观后感

时间:2024-08-01 10:42:09
起跑线观后感6篇

起跑线观后感6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起跑线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起跑线观后感1

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女择校演绎“孟母三迁”的故事,虽然题材聚焦当下热门的择校话题,却在点映时让不少观众乐出声。多数观众表示观影过程非常轻松愉悦,也有部分观众表示有些情节让自己哽咽,不刻意煽情,但有着感同身受的力量。虽然电影中涉及到择校、学区房、入学面试等现实元素,但导演却选择了用轻松的喜剧来呈现,不仅能从电影中照见现实,更能从这对印度夫妻身上看到爱的力量,尤其是片中拉吉和米塔这对夫妻为了女儿入学搬到贫民窟学区房后“水土不服”的情节,更是让人又好笑又心酸,“原本以为印度电影就是燃,就是感动,没想到可以这么欢脱,还能让人思考更多”。亦有观众表示《起跑线》打破印度电影的煽情套路“个人觉得好看过《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更好笑,也更贴近我们的现实”。

据了解,电影《起跑线》在印度上映时就曾引发媒体和观众的讨论,票房成绩与同期上映的《神秘巨星》不相上下,更在有“印度奥斯卡”之称的Filmfare中力挫《神秘巨星》获得最佳影片的殊荣,同时伊尔凡·可汗所饰演的拉吉更摘得最佳男主角奖项。不少观众表示影片中父亲的角色有温度,有厚度,“吵不过妈妈的时候,特别可爱”,“为了女儿很拼命,也有很多手腕,但没有丢失良心”。不少带着孩子参加点映的家长觉得这样题材的电影国内太少,“这就是我们的真实写照”,“没想到孩子很喜欢”,“我孩子说这是他的心声,我可能要重新考虑他的教育问题了”。该片在年轻观众当中的认可度也颇高,“忍不住深思”,“在职场上有时会被逼得无路可走,就像(电影里)爸爸那样,但他的选择确实感动了我”。

该片点映时,不少观众对于妈妈米塔的焦虑感同身受,执意要上最好的学校,进行最好的教育,认为这和当下的情况太过相似,有年轻女观众分享自己的经历,“想起那年中考没有考上时我妈的样子,真的心疼,女主角演的真好”。电影《起跑线》中这对活宝夫妻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从普通人家“穿越”到上流富人区,又“穿越”到贫民窟,在妈妈米塔一次又一次对“最好”的追求中引发层层笑料,同时也带来思考——所谓的最好,对于孩子而言真的是最好吗?不少观众很认同父亲拉吉最后的演讲,认为现实很强大、择校很重要,但“成为什么样人更重要”,拉吉那句台词“如果你都不是一个好人,那你就不可能做个好老公或者好爸爸”,引发了他们的强烈认同。不少年轻观众有感于爸爸拉吉最后的正能量选择,表示“很戳心、却又很温暖,有一种善良和底线在”。

同时,电影中上流富人区和贫民窟的两极展现,也让观众对孩子应该穷养还是富养有诸多讨论,穷养练意志,富养开眼界,年轻父母观众觉得“只有当了父母才真的能切身感受到这个问题,怎么选择都很难”,未婚观众则认为要给将来第一次做父母做好足够的准备,“如果自己不能成为好的父母,就无法给孩子做榜样”。影片中关于人格教育的讨论倒是几乎达成一致,“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家庭教育”,“人格教育要以父母为表率”。

起跑线观后感2

一年一度的升学季又将来临,招生热与择校热也愈演愈烈。而这种拼尽财力人脉竞相往名校,尤其是私立学校钻的现象可谓是不知凡几,虽然对这种做法不置可否,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对名校的追逐热潮,在印度也不容小觑,最近热映的《起跑线》这一影片就是这股热潮的真实写照。

这部影片通过描写一对男女主人公入学难的波折经历突出了对教育最本真的东西的见解、分析和追求。《起跑线》中女主人公的爸爸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大亨,虽然财力雄厚,但是因为经营的是时装店而被所谓的“贵族”嫌弃,即使搬到了市区的市中心,拥有一栋豪宅,为了女主人公能够顺利融入“贵族”群体,交到朋友,还特地迎合“贵族”的各种生活习惯,小到穿什么衣服,摆放什么家电,聚会时喝什么酒,怎么喝,甚至将自己的日常语言——印地语,硬生生改成了高大上的英语。用“贵族”的语言来解释,即最顶尖的学校不允许说印地语,只能说英语。只有贵族才会说英语,只有会说英语才能有机会进入外企,机关单位,出人头地。

否则,即使有再多的金钱,也只是低人一等,长大后只能止步于服务行业。看着女儿被同龄伙伴排斥,女主人公的妈妈二话不说,不惜在一所知名的培训机构投入重金,旨在让女儿在短时间内全方面提升。除此之外,父母也进入了特训,为升学的家长面试临阵磨枪。

只不过千算万算不如天算,虽然做了很多仿真演练,也灌输了很多所谓的“先进教育理念”,如当问到该如何向孩子介绍“贫困”一词时,标准答案是“Sharing is caring.”(分享即关爱),正式面试时,却因为父亲标准答案的卡顿、颠倒等显而易见的“差错”致使女主人公在排名前五位的名校中都名落孙山。

实在不忍放弃就读名校的机会,一个偶然的契机,女主人公的父母得知每所名校都会有5%的名额分配给贫困生,于是,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使出浑身解数搬到贫困区,伪装成贫困家庭,一开始,生活处处碰壁,且随时都有陷入穿帮的境地,幸运的是,得到了好心邻居的种种帮助,使得在“贫困生”的核查阶段顺利通过。戏剧性的是,女主人公偷来的入学机会,恰恰是这位一起玩耍,学习的小伙伴——男主人公的,男主人公的爸爸甚至为了帮助女孩“筹课外活动费”,冒着生命危险冲向马路上的汽车,为的就是用那撞得鲜血淋漓的双臂所换来的抚恤金来挽回女孩的读书机会。后来,女主人公的爸爸幡然醒悟,真正的教育,不是看学校是否像五星级酒店般设施豪华,也不是这所学校是否出过多少政客名人,而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是否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把同伴当成家人,即使生活再困难,也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用光明正大的方式勇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本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为明线,男主人公为暗线,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入学波折,讽刺了社会上的所谓教育公平,已经沦为权钱交易的牺牲品,最后女主人公一家被男主人公一家的行为所感染,其实感染的并非只是女主人公一家,而是每一位为人父母和关心教育的人,花言巧语,阴谋诡计总会被人不耻和遗弃,勇敢与爱心才是立足之本。让我们怀揣赤子之心追梦!

起跑线观后感3

《起跑线》又一部印度电影,最近两年印度电影质量直线上升,连我这种只喜欢看赵丽颖主演电视剧的小女生,也爱看起了印度电影,从今年的《摔跌吧!爸爸》,《神秘巨星》年初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都让人很感动!印度电影对故事和情节的把控越来越炉火纯青。《起跑线》这是一个中国电影不敢轻易尝试的教育题材,全世界的家长都为之焦虑的话题,本片以一种轻松诙谐的现代宝莱坞独有的风格展现出来,让人眼睛一亮,不得不佩服印度电影的发展速度。

本片的男主人吉拉,为了女儿皮娅能进名校,先是买了一栋 ……此处隐藏1239个字……育的商业化让拉吉感到愤怒,他在入学典礼上说出真相,揭露了校长的虚伪,但台下的家长们却选择了麻木、冷漠,只有妻子米塔为他鼓掌。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不禁为拉吉的正直、勇敢而喝彩。他在用行动引导女儿做个诚实、正直的人。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经历,有一次,数学单元测验卷发了下来,居然是100分!我兴奋不已。老师讲评试卷的时候,我发现有一道题做错了,可老师判了正确。我的心乱了,如果告诉老师,肯定要被扣分;如果不告诉老师,这不是我真实的成绩,跟弄虚作假有什么区别?正当我纠结万分的时候,想起了老师和家长曾一再告诫我,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成绩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诚信,就会失去老师、同学们的信任。想到这里,我便在老师讲评完试卷后告诉了老师。事后,老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赞。看了电影,我很庆幸自己当时做了正确的选择。

父母都想给孩子画一道最好的起跑线,但如果只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那就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得不偿失。观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我认为,拥有一颗善良、诚实、正直的心,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起跑线观后感5

今天和夫人去电影院看了部电影,很神奇,这部印度电影里讲的糟心事,分明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故事,片中的细节,几乎每天都在中国上演,就连片名都特别中国:《起跑线》。

影片的故事一点也不复杂:一对印度服装店的中产阶级父母,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实现阶层跨越(了解的人都知道印度姓种阶级非常厉害),从幼儿园入园起,就拼尽全力想要进去德里排名最靠前的学校,以便日后一路高歌猛进,进入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日后能进入跨国公司,成为社会上的精英阶层。但这种学校只招收印度真正的富有阶层和极少数一部分固定名额的贫困家庭优质小孩。于是虎妈虎爸因此走上了曲折漫长的择校之路。

影片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就是:过度给与、过度保护。女主带小主去玩出门的时候涂防晒霜、驱蚊液,即使小主的那句“妈妈,这个很粘。”仍然被无视,到了公园不断的嘱咐仆人注意这注意那等等,毫不夸张的说小孩就提线木偶,这种情况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包括我们自己。好比室内盆栽多肉绿萝等、生命力永远比不了室外景观植物,一个温室培养,一个经历烈日风雨,我们确实要精心照顾它才会长得更好,但是当你过度浇水、过度施肥。绿植最终就被间接谋杀了。世上最真挚的爱来至于父母,它应该是呵护、引导、纠正、榜样的作用,而不是过度给与、过度保护。

影片中男主的资金实力属于中产阶级,他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但是资金的实力并没有使“尊重需求”得到满足,在德里的学区房的派对上会因为跳滑稽的舞蹈遭到不解甚至戏谑,会因为小孩说印度语遭到孤立,会因为自己的工作性质使孩子失去教育资格。这种尊重无法满足需求,使人陷入一种焦虑之中,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必须去认可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价值,何须在乎别人的眼光、背后的言语。古有云“人比自重而后人重之”。

电影的主题就是印度版的“孟母三迁”,为了孩子能进名校,几度搬家,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当然最终也“如愿以偿”。当今社会我们更多的是重知识而轻德育,我们嘴里所谓“起跑线”都是希望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忽略了为人父母的起跑线,我们的个人成就、金钱实力或许已不可提升,但是我认为父母的起跑线是德育的起跑线,而非物质的。例如王思聪,中国首富的儿子步入社会时父亲给了5个亿说道,自己出去折腾,不行了就回来继承家业。就算你的小孩从小和他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可是小孩的将来你给不了。片中男主很经典的一句话“我想做一个好父亲、也想做一个好丈夫,但是我得先做一个好人”。是啊!只有做一个好人你在孩子面前德育的起跑线才能带着孩子一起前行。当今社会的企业家大多是60后,70后,当中有大部分是文盲,老干妈的陶华碧名字都不会写。所以我们一定要重知识的同时重德育。德育才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也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就的基础,在校园这片本应是天真无邪的净土,却也难以免俗。父母除了要关心孩子在校的成绩如何,更要关心孩子心中的感受。

喜欢文字,有事没事喜欢无病呻吟,来到简书。希望结识更多喜欢文字的人,大家一起分享彼此的无病呻吟。

起跑线观后感6

教育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对于"放养式"和"精英式"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争论从来都未曾停息。这个寒假,我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更是挖掘了二者的内涵,引人深思。

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起初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锻炼出卓越的竞争力,方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夺得先机。这种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为他们的亲身经历。这对夫妇在生意场上小有成就,但作为贫苦出身的他们,不会英语,也缺失高等教育,顶着"暴发户"的帽子,让他们饱受上流社会的唾弃,且与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但妻子米图非常激动地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的象征。"

令人印象颇深的是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事实就是没有父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排队无果,拉吉则高价寻求名校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后来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名额。

但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拉吉的贫民邻居,他为了给孩子凑足学校收取的课外活动费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这种情况,当然是比较极端,甚至说是过于戏剧化,但它确实反映出,在争夺教育资源的路途上,穷人已经被逼上绝路。

此情此景也让拉吉意识到了自己正剥夺了一个穷人孩子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后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主动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影片的最后我们才从女儿皮雅的脸上看到那久违的轻松的笑容,这笑容里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是一种重获自由般的喜悦。

给我的思考是也许很多家长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优等的教育,其实不然,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学习,并非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所谓的精英式教育,盲目的追随学业上的"优秀"是不明智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权衡利弊,"放养式"教育有点顺其自然的意思,但并不意味着放纵,适当的放手是孩子成长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教育的理念是会被社会的导向所左右的。绝大多数学校和家长心中都有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绩论英雄。嘴里说的最多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我们往往很局限地通过成绩去评判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其实教育全对不仅是局限在成绩上,更是在做人的品行以或是德道的培养。与其父母的全权包办,倒不如适当地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人生的路不止一条,每条路途都是荆棘满布,但每天路的终点都将会是不一样的一方天地。

《起跑线观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